核心提示
●《孫子兵法》作為“兵權謀”的代表作,是一座智慧殿堂和謀略寶庫。當我們走進這座殿堂,尋求制勝方略時,應當把將德修煉作為研兵學謀的根基。
●《孫子兵法》在“計篇”中指出:“將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也”。這五個字,是為將者的五條標準,也被稱為將之五德。
(一)
智是謀之源,謀是智之用。我們常說,足智多謀。孫子說的智,不同于今天說的智商。智商很高的人,若沒有成熟的修煉,常常變成一種小聰明。作為軍事將領的智,應當有以下突出表現:
首先是預見力。歷史上那些能征善戰的軍事家,都具有超人的預見力。預見力又分戰略預見和戰術預見。戰略預見是關于全局性、長遠性的預見,“預見存亡禍福之原,早知盛衰廢興之始,防事之未萌,避難于無形”。戰術預見則主要是對具體事件發展前景的預見,“見事而知得失成敗之分,而究其所終極,故無敗業廢功”。軍事作戰中,指敵情判斷,知彼知己,料敵設謀。
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報告中說:“坐在指揮臺上,如果什么也看不見,就不能叫領導。坐在指揮臺上,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,那是平平常常的,也不能算領導。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,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,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,并能掌握住它,這才叫領導。”領導就是引導,引導必須有先見之明。毛澤東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中,每一項重大決策,都是以超越常人的預見力,在最困難時看到希望,在黑暗中看到曙光,在迷茫中看清道路,在勝利中看到新的挑戰。
其次是決斷力。決斷力和預見力相關聯,分為戰略決斷與戰術決斷。戰略上的決斷,重在審時度勢,對時代、歷史、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有正確的認識,關鍵時刻能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。戰術性的決斷,是正確地選定戰役戰術行動計劃。毛澤東同志說過,指揮員的正確的部署來源于正確的決心,正確的決心來源于正確的判斷,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,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。
第三是創新力。與預見力、決斷力相關聯,智的又一個重要內涵是創造力,或者說創新力。善于創新的人,首先是觀念的不斷創新。新的觀念產生新的想法、新的思路。而陳舊的觀念則是禁錮人們創造力的枷鎖、阻礙新思想的最大障礙。
提高創新能力固然需要知識,但知識不等于能力。只有在艱苦奮斗的實踐中,才能把知識轉化為創新力。軍事指揮員尤其要重視在實踐中磨煉。歷史上不乏趙括之類的人物,飽讀兵書,卻打敗仗;也有如漢代霍去病這類的天才將領,沒讀過兵書,用兵打仗“每每和孫吳暗合”。當然,這不是否定讀書的重要,而是反復論證一條真理: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“讀書是學習,使用也是學習,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”。使用的過程,也就是修煉提升的過程。
第四是運用資源的能力。對軍事指揮員來說,是力量運用的能力。力量與力量的運用不同,所以戰爭史上出現了許多以弱勝強、以少勝多的戰例。運用資源的能力,“形而上”的叫藝術,“形而下”的叫方法;高超的藝術是偉大天才的思維閃光,科學的方法要靠學習去把握;藝術是通過實踐去領悟,“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”,方法是在運用中不斷提升。藝術與方法常常是融合的,表現為戰略戰術的籌劃、戰略策略的設計、戰略路線圖的描繪、戰術計謀的構想,等等。
第五是識人用人的能力。識人用人看似簡單,實則不易,可以說是指揮員經常困惑的一件事。諸葛亮足智多謀,結合自己的實踐,寫出《將苑》一書,主要論述將性、將道、知人善任等。但他還是錯用了馬謖,造成街亭之敗。其實,馬謖也是個人才。諸葛亮南征時,他提出“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;心戰為上,兵戰為下”的見解,還是很有見地的。只不過,馬謖缺少實踐歷練,作高參可以,擔任一線主將,其指揮實際作戰能力弱的缺點就被徹底放大,最終導致蜀軍全線被動??偫ㄆ饋碇v,諸葛亮對馬謖是用錯了崗位。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清末湘軍將領曾國藩在功成名就時,要求他的將軍們讀乾隆時期重臣孫嘉淦的一篇議奏——《三習一弊疏》。旨在提醒手下將領越是在戰場上打得順風順水的時候,越要戒驕戒躁,越要善于聽取不同意見。否則,就很容易喪失識人用人、量才錄用的能力。
(二)
為將的信譽、誠心,可直接轉化為軍隊的戰斗力。“信蓋天下,然后能約天下”。將軍帶兵,守信用才能得到部下的信任,而信任就是帶領團隊走向光明的火炬。戰國時期,商鞅主導秦國改革,首先“徙木立信”,順利拓開改革之路,是個范例。
孫子講的將德,是戰略“五要素”(即道、天、地、將、法)之一,將德中的“信”,自然與“道”相聯系,包含了信念這個信譽的靈魂。
習主席高度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,多次強調“為將之道,當先治心”。崇高的理想、堅定的信念,是革命軍人的靈魂,是克敵制勝、拒腐防變的決定性因素。從人民軍隊成長歷程看,我軍的將帥始終有著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,有著不變的理想和信念,帶領的是人民軍隊,打的是人民戰爭,所以能創造出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。
有信念就必然有自信,有自信方有意志力。面對重重戰爭阻力,為將者有自信,部隊就能看到希望之光,就有必勝的勇氣,就能形成“激流漂石”之勢。俗話說,勝兵如秋風,兵敗如山倒。前者是充滿自信心軍隊的表現,后者是完全失去自信心軍隊的狀態。
(三)
仁,本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。中國古代兵家價值觀為儒道合一,把仁作為將德修煉,主要強調愛兵親民?!秾O子兵法》講:“視卒如嬰兒,故可與之赴深溪;視卒如愛子,故可與之俱死。”
作為指揮員的仁,還表現為禮賢下士、尊重人才。有個典故叫“周公吐哺”,說的是周武王死后,年幼的成王繼位,周公肩負起輔佐成王的責任。周公非常禮遇有才能的人。有時他正在吃飯,門人報告有賢士來訪,周公立即將口中的食物吐出,迅速出來接見來賓。如此一來,有才能的人都聚集到他的身邊,服務于周王朝。所以,“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”,成了對“仁”的最好注釋。
(四)
一般情況下講勇,多指兩軍陣前,奮不顧身、奮勇殺敵的英雄豪氣。為將者,平時不貪財,戰時不惜命,軍必興。
將德修煉中的勇,更重要的還在決定軍隊、國家命運的重要關頭,表現出的沉著穩定、無私無畏、從容應對的膽略和風度。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,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,然后可以制利害,可以待敵”。
“但用東山謝安石,為君談笑靜胡沙。”詩詞是唐代李白對一位軍事將領的贊譽。這位將領就是在淝水之戰中指揮東晉軍隊、打敗前秦百萬大軍的謝安。他在大敵當前、國家處于危急的時刻,鎮定自若,從容應對,慎獨靜思,運籌破敵良策,終于以少勝多,扶大廈之將傾。
(五)
這里講的嚴,是嚴軍紀。軍紀嚴明,才有執行力、戰斗力。嚴的前提是明,軍紀不能光講抽象的道理,而要有簡潔明了的可執行條文。我軍的“三大紀律,八項注意”就是典范。華為對員工提出“以制度管人,以流程管事”,其中要求做到“五個必須”:對要做的每個項目,首先必須有明確的目標,有目標必須有計劃,有計劃必須有方案,有方案必須有檢查,有檢查必須有結果。這樣,不流于一般口號,每件事都能落到實處。
在各種制度、紀律中,與人關系最密切、最經常、最直接影響戰斗力的是賞罰制度。對此,古代軍事家提出了四條原則:賞不逾時,罰不遷列,賞不避小,罰不避大。軍事史上有很多嚴明軍紀的故事,如孫武吳宮演陣斬王姬,田穰苴轅門立表斬莊賈,周亞夫細柳行軍令等,都傳為千古佳話。
(六)
孫子講的為將者五德,是一個整體,是相輔相成的綜合思想品格。智者不迷,信可領眾,仁能聚力,勇者果敢,嚴必立威。有兵家評說:“非智不可以料敵應機,非信不可以訓人率下,非仁不可以附眾撫士,非勇不可以決謀合戰,非嚴不可以服強齊眾。全此五才,將之體也。”又有一評說:“專任智則賊,偏施仁則懦,固守信則愚,恃勇力則暴,令過嚴則殘。五者兼備,各適其用,則可為將帥。”總之,將德修煉,在于五德合成,全面發展。
《孫子兵法》產生的時代,是中國古代復雜系統哲學形成的時代。孫子運用太極陰陽哲學觀,研究戰爭、研究將帥品格修煉,非常強調“度”的把握。于是,一方面強調將之五德,一方面又講到將之“五危”。“故將有五危:必死,可殺也;必生,可虜也;忿速,可侮也;廉潔,可辱也;愛民,可煩也。凡此五者,將之過也,用兵之災也。覆軍殺將,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。”其實,將之五危,正是將德修煉錯位的表現。比如,足智多謀是將德之首,但智用太過就可能狐疑不決?!读w》中說,“用兵之害,猶豫最大;三軍之災,莫過狐疑。”
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為而不爭”,這是《道德經》最后的結語。孫子論述將德修煉,在吸收道家的價值取向中,蘊含著以出世之心態,做入世之功業,大智不彰,大功不揚。“故進不求名,退不避罪,唯人是保”,使將德修煉升華為“內圣外王”的境界。
新征程上新使命新擔當,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弘揚中國古代優秀軍事文化中的優秀因子,賦予將德修煉以時代新內涵,不斷為打贏未來戰爭造就可堪大用之才。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